生活用水要去十几里外运输(摄于90年代)
驻守在这里的武警新疆总队昌吉支队执勤二中队,是昌吉支队历史最悠久的中队。官兵们根植荒漠戈壁,艰苦创业,无私奉献,用青春和热血描绘了荒漠戈壁的春天,用勤劳和智慧使一片近似沼泽的盐碱荒滩变成了绿洲。
盐碱地上盖起来的营房(摄于90年代)
下巴湖中队尽管中队领导换了十几任,战士走了一茬又一茬,但他们艰苦创业的决心却始终没有动摇过。下巴湖中队住的地方近似沼泽地,在这样的地上建营房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。在上个世纪,中队每一任中队长、指导员几乎每年都为修缮营房而绞尽脑汁,费尽心血。但刚建起的营房不到两年就成了危房,曾有一位地方领导建议部队搬出这块地方,可官兵们说:“党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,营房倒了我们再盖。”
简陋的班排宿舍(摄于90年代)
1996年,武警新疆总队给予资金倾斜,昌吉支队党委作出决定:要把条件最艰苦的中队营房建成全支队最好的营房。为了盖出坚固的营房,中队党支部多次召开会议,让全中队的官兵献计献策,并在有关专家技术人员的指导下,精心规划了营区,设计出了图纸。在骄阳似火的七月,施工大战开始了,官兵们搬进帐蓬,夜以继日,加班加点,挖地基,搬运沙石。有的战士双手打出了串串血泡,有的干一天活下来竟拿不住筷子、端不住饭碗,有的晒脱了皮。但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。
经过两个月的奋战,他们终于盖起了能抵御翻碱的新营房,并安装了土暖气。
终于有像样的营房可以住(摄于90年代)
建营房难,修围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由于盐碱地翻碱,筑起的围墙用不了多久就出现倒塌。建土围墙不行,建砖围墙也不行,后来有的官兵提出建造“绿色围墙”。从1993年起,他们就开始在倒塌的围墙处植树,并形成一个传统,每年新兵来了先栽树,老兵退伍前要栽树。几年来,战士走了一茬又一茬,树栽了一排又一排。为了保证树的成活,他们把盐碱土挖出来,再赶着毛驴车到几十公里外拉土、拉粪填上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如今,他们栽的榆树、白蜡树、白杨树、沙枣树等都已成活,在各执勤点形成了绿色带,官兵们形象地称它为“绿色围墙”。在盐碱滩上栽活了树,给了官兵们莫大的鼓舞。于是,他们又想在戈壁滩上建温室蔬菜大棚,以解决吃菜难的间题。
友邻单位参观(摄于90年代)
1995年7月,中队投资500元,自己动手打土坯垒墙,从几十里外拉土、拉肥改良土壤,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动,终于在驻地建起了36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。该大棚每年可种三茬菜,保证了蔬菜淡季不淡、旺季不烂。但官兵并没有满足于大棚菜的种植成功,而又把眼光转向了盐碱滩的改造。他们经过不断改良土壤、挖沟排碱、加强管理,终于获得了成功。如今每年种植蔬菜18个品种,解决了中队吃菜难的问题。在解决了蔬菜种植难题的同时,中队自筹资金,修建保温猪圈,盖起了牛羊圈、鸡舍。
如今,经过20多年的建设,下巴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一代代官兵们把寸草不生的盐碱滩改造成了充满生机的绿洲。有着16年军龄的士官张少斌就是这一光辉历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。
屡受嘉奖的张少斌
张少斌2002年入伍,新兵下连之后就被分到了下巴湖。他初来下巴时,中队的条件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,但生活依然很艰苦。自来水供应时断时续,一旦停水,官兵就只能去自流井里打水。打来的水盐碱很重,装水的器具时间久了表面会泛起一层白色的碱,直接用来洗澡皮肤会觉得有点蛰。
那时的张少斌,就看着中队主官联系下巴湖监狱领导,挖排碱渠、装自来水净化设备,运土壤、运肥料,共谋改造这片土地。当了班长之后,张少斌带着班里的战士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后,又去收拾蔬菜大棚,打扫牲畜圈舍。张少斌总给战士们说,下巴湖条件虽然苦,但把这里守卫好,建设好,就是我们到边疆当兵的意义所在。
张少斌和战士们找到在下巴湖当兵的意义
好几年下来,张少斌对下巴湖的自然环境熟到了如指掌。哪一块地适合开展战术训练,哪一块地可以改造成农田,哪个时候要给土地排碱,哪个时候要狠抓训练,促使战士军事素质飞跃,有张少斌在,事情总能办得妥妥帖帖。这几年的时间,中队的营房越修越好,生活设施越配越齐,饮用水净化器、闭路电视、电热水器、全自动洗衣机、网络学习室,这些其他部队有的下巴湖也都有了。每置办一件家当,张少斌和他的战友们都由衷地开心。
戈壁滩不仅能生长出瓜果蔬菜,也能成长出英雄好汉。
下巴湖的干部换了好几茬,但张少斌一直在下巴湖,有几任中队长和指导员还是他带过的兵。每次想到自己带的战士考学提干,像下巴湖的树苗一样这片盐碱地上茁壮成长,张少斌的脸上会露出自信的笑容。他这个老“下巴湖”也自然地成为干部最得力的助手,战士最贴心的兄长。
16年的军旅生涯中,张少斌有好几次机会可以调到机关,调到大城市,但张少斌都选择了留下。张少斌把家从山西老家搬到了昌吉市,有领导劝他,要不先回昌吉市吧,照顾妻儿更方便。可张少斌说,下巴湖的一草一木都倾注着我的心血,这里也是我要照顾的家,我舍不得在这的战友。
张少斌复员的那天,全中队官兵列队送行,向老班长致以最崇高敬意。张少斌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,但他本身就是下巴湖兵“吃苦不言苦,苦的有意义,苦的有作为”精神的集中体现,把戈壁改造成绿洲,把一批批战士培养成才,就是最大的意义和作为。
标准化建设的中队营区
下巴湖这片土地很神奇,虽然艰苦,但在这里的官兵从来不嫌弃,反而对这里很有感情。每年老兵退伍,都有人自发从退伍费里捐出钱来栽树,给中队买种子肥料、农机农具。还有退伍几年的老兵,带着一车生活、生产用品,回到中队慰问官兵。现在的下巴湖,再也不是“鬼见愁”,像张少斌这样的下巴湖官兵,用自己的勤劳和奉献,改变了下巴湖恶劣的自然环境。但永远不变的,是他们对祖国的忠诚,是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。
有了这样赤诚的初心,再荒凉的盐碱滩也会变成绿洲。
在下巴湖
只有荒凉的戈壁
没有荒凉的人生
作者:武警新疆总队 刘星、姜军良、杨旭然
尊重信息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!
监制:刘克强 于江风
主编:王国银
编辑:于 凯
XINJIANGWUJING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