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部经济重镇,产业转型升级巩固工业优势。
1.区位优势:西南要塞,人口兴旺
西南要塞,交运网络发达,支撑工业产业发展。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,地处长江上游, 既是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,也是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。重庆市多山地丘陵(山地占比约 76%),周围平原较少,成为天然的防御要塞,为历史以来的军事重镇之地。依托长江与 嘉陵江的水运优势,为发展军事重工业,重庆市构建了高效的水路运输体系,并建立了 集公路、铁路、航空于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。2024 年 9 月,重庆市城市客运量当月值达 3.7 亿人次,占全国比重约 4.3%,在全国排名第四,西部第一。2023 年重庆经西部陆海 新通道三种主要运输组织方式共运输货物 17.8 万标箱,同比增长 21%,货值达 279.24 亿 元,占通道沿线省份总量的 30%左右。目前重庆市已成为全国唯一兼有港口型、陆港型、 空港型、生产服务型、商贸服务型“五型”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。
重庆市常住人口数稳居全国城市第一,近几年持续加大吸引人才力度。由于重庆市占地 面积较大(8.24 万公里,相当于 5 个北京,13 个上海),以及历史沿海人口内迁的原因, 重庆市常住人口规模较大,2018-2023 年稳居全国城市第一,2023 年达 3191 万人。庞大 的人口规模有利于消费市场发展,也意味着有劳动成本优势。近三年重庆市社零平均增 速 8.7%,高于全国 2.3pct。同时近年来重庆市也注重提高人口质量,积极引进高素质人 才。2023 年重庆市开展“百万人才兴重庆”系列引才活动 308 场,共引进市外人才 7.4 万 人,同比增长 19.4%;新招收博士后 1290 人,同比增长 21%,出站留渝率升至 90%。此 外,重庆市加强与各高校合作,提升科技创新能力。截至 24 年 7 月,重庆已累计与 54 所国内外高校签署合作协议,其中包括清北交大等 28 所“双一流”高校,以及新加坡国 立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 16 所,助力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。
2.经济特点:2023 年后经济增速跑赢全国,投资驱动特征明显
成渝双城经济圈助力渝城经济增长,重庆人均 GDP 稳居西南五省之首。自 2020 年 1 月 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,成渝地区基础设施加速融合。2021 年 1 月 1 日, 中欧班列(成渝)号发出第一趟列车,奠定成渝地区在西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地位,促进生 产要素高效流动,并增强了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,成渝地区经济实现快速增长。虽 受疫情影响,2021 下半年至 2022 年重庆地区经济增速下滑,但是在疫情之后的 2023 年,随着新任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到任,重庆经济实现较快恢复,2023 年重庆市 GDP 总量 突破 3 万亿元,同比增长 6.1%,比全国高出 0.9pct,并且连续四个季度 GDP 增速维持在 6%以上,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;2023 年重庆市人均 GDP 达到 9.41 万元,稳居西南五省 之首。
重庆地区“投资驱动”特征明显,地产拖累下 24 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。2023 年 重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近 2.3 万亿元,达上海市 2 倍,近十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复合 增速为 7.4%,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 GDP 比重在 75%以上。高速增长的固定投资或与重 庆市以工业为主、西部大开发以及山地特征的基建投入较大等因素有关。2024 年 1-10 月 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1.2%,低于全国 2.2pct,主要由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 降 8.6%,且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放缓至-0.3%,主要的支撑项为工业投资,同比增长 14.9%。 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、西部陆海新通道、西部迁移计划的基础建设推进,以及央国企的 项目入驻,固定投资仍将是重庆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。
3.产业发展:重工业基础好,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周期“抵抗力”
崛起于群山间,抗战历史赋予工业中心地位。就工业基础而言,重庆抓住了四次重大历 史机遇: 1)1891 年,在英国要求下,重庆被迫开埠通商,近代工业萌芽,火柴业、棉纺织业、矿 业、电业等企业相继兴办,这为日后重庆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; 2)1937 年,抗战全面爆发,国民政府迁都至此,凭借独特的山地地形形成的天然防御屏 障,叠加丰富的矿产资源,重庆迅速崛起为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。期间,重庆聚集了三 分之一以上内迁的国营和民营工厂,极大地促进了冶金、机器、兵器、能源等关键工业 领域的快速崛起。至 1945 年抗战胜利时,重庆已拥有工厂 1690 家,资本总额达 272.6 亿 元,职工人数超过 10.65 万,工业规模、资本集中度及就业贡献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均占 据领先地位。 3)1964 年,国际局势动荡不安,中央决定成立重庆地区“三线建设”规划小组。重庆三 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:a)兵器工业的改扩建;b)船舶、电子、航天工业项目的建设; c)对冶金、化工、机械工业项目的配套建设;d)对交通项目的建设。重庆先后建成投产 了 50 多个项目,形成以常规兵器制造为主,电子、造船、航天、核工业等相结合的国防 工业生产体系,奠定了重庆重工业的基础。 4)1997 年,重庆被列为直辖市,享有较高的政策自主权。在 1992 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 讲话后,借着中国制造业“军转民”的风口,重庆“摩帮”诞生(主要为三大民营企业力 帆、隆鑫和宗申)。重庆直辖市首任市委书记张德邻重视发展汽车与摩托车产业,重庆市 “九五”至“十一五”规划均将汽车、摩托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。
战略转型一:由“双轮驱动”向“多点支撑”发展,产业结构持续优化。1)汽车、电子 产业“双轮驱动”:2008 年起重庆市开始布局笔电产业,引进惠普、富士康等龙头企业; 2011 年重庆实现笔记本电脑生产放量,并迅速产生集聚效应,成为全球重要的笔电生产 基地,逐渐形成了汽车和电子产业“双轮驱动”的局面;2)“双轮驱动”向“多点支撑” 转变:面对全球产业革命及中国制造 2025 发展新趋势,重庆市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战略。 2012-2021 年,重庆市工业结构逐渐多元化,形成了由汽车、电子、装备、材料、化医、 消费品和能源组成的“6+1”支柱产业体系,其中涌现出了一批重庆当地的领军企业:全 球笔记本电脑制造业领头羊达丰重庆分公司,冷却系统的全球领导者金龙精密铜管集团, 以及中国汽车工业的标杆企业长安汽车等等。重庆市工业增加值总额由 2012 年的 5181 亿元,增长至 2021 年的 7889 亿元。产业结构优化,2013-2023 年重庆市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逐渐上升,从 2013 年的 47%升至 2023 年的 54%。
战略转型二:“33618”战略放大特色优势,转型升级成效显著。为促进经济较快恢复发 展,增强人才吸引力,在重庆市市委书记袁家军推动下,重庆市于 2023 年 6 月规划了 “33618”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:1)聚焦“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、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 业、先进材料”3 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;2)升级“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、食品及农产 品加工、软件信息服务”3 大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;3)创新“新型显示、高端摩托车、 轻合金材料、轻纺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及新型储能”6 大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;4) 培育壮大 18 个高成长性“新星”产业集群。战略落地后推动重庆市制造业形成上下游协 作、高中低端协同的融合集群,2023 年下半年以来重庆工业增势强劲,规上工业企业营 收增速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触底反弹,2024 年 10 月重庆规模以上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7.9%,高于全国平均 2pct。
4.政策支持:国家级战略支持,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
重庆国家级战略叠加,区域优势愈发凸显。除了“33618”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、“416” 科技创新布局、“1458”科技创新工作体系等省市级战略外,重庆还承担着成渝双城经济圈、西部陆海新通道、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、西部大开发等多重国家级战略使命。2024 年 6 月,习总书记考察重庆市之后,提出重庆市要“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 略支点、内陆开放综合枢纽”。反映了中央对重庆再次寄予厚望,在系列国家级战略的支 持下,未来重庆市在更多项目带动下具有更大发展空间。
重庆市聚集国家级战略支撑、西部经济重镇以及招商引资富有诚意等天时、地利、人和 有利条件,吸引了更多外资及国央企入驻。重庆市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“一把 手工程”,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,结合重庆市特有优势及区域的特定资源,主 动帮招商对象弥补短板、解决问题,此前吸引了惠普、福特、霍尼韦尔等世界巨头先后 入驻重庆。2024 年吸引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、国家电网、中国商飞、中国物流集团、国 药集团等一大批央企及其子公司入驻重庆。据重庆商报,2024 上半年新增央企子公司 62 户入渝,注册资本金总计 142 亿元。上半年重庆新设外资企业 177 家、同比增长 9.3%, 实际使用外资增速位居全国前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