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龙八部是什么朝代的故事
文章导读:天龙八部是什么朝代的故事方面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!
《天龙八部》堪称金庸武侠的集大成之作,人物角色之丰富多彩、故事情节之离奇曲折、历史背景之纷繁复杂,无出其右者。
书中人物角色、故事情节均为文学虚构,历史背景却有据可循,不仅展现了精彩绝伦的武林恩怨、江湖纷争、爱恨情仇,也展开了一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。
《天龙八部》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,其时宋、辽、西夏三足鼎立,大理、吐蕃,各据一方,女真尚未崛起。
作为传统正朔的宋朝,与辽、西夏、大理、吐蕃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,既有合作,也有冲突。
这种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民族矛盾,在《天龙八部》主要人物角色的矛盾冲突中有着充分表现,并直接造成了主角萧峰的悲剧结局,因此被称为中国的《战争与和平》、北宋时期的《罪与罚》。
《天龙八部》的人物角色
《天龙八部》人物众多,出场的角色就有二百多人,除却女性角色不言。
最重要的当然是萧峰、段誉、虚竹三个主人公。另外,慕容复、鸠摩智、丁春秋等人物也有相当戏份。
1、萧峰:
本为契丹人,生活在宋境,曾任丐帮帮主,后得知为契丹人,遭人排挤,返回辽国辅佐辽国皇帝,后为阻止辽国攻宋,自杀身亡。萧峰既代表宋,又代表辽,集中体现了宋辽之间的矛盾冲突。
2、段誉:
大理国王爷段正淳之独子,大理国的皇位继承人,风流多情,敬慕萧峰为人,与萧峰、虚竹结为异姓兄弟,曾赴辽营救萧峰,后回大理继承皇位。段誉是大理国的代表。
3、虚竹:
本为少林寺小僧,木讷老实,不善言辞,经历最为传奇,成为逍遥派掌门兼灵鹫宫主,并娶得西夏国公主,成为驸马,曾赴辽营救萧峰,后隐居灵鹫宫。虚竹是西夏国的代表。
4、鸠摩智:
吐蕃国护法国师,号”大轮明王“,痴迷武学,曾挑战大理,决战少林,后一身内力被段誉所吸,功力尽失后大彻大悟,返回吐蕃,终成一代高僧。鸠摩智是吐蕃的代表。
《天龙八部》的历史背景
金庸曾在《天龙八部》书说到“本书故事发生于北宋哲宗元祐、绍圣年间,公元1094年前后。”
宋哲宗名赵煦,宋神宗之子,宋朝第六位皇帝,在位十五年,共使用元祐、绍圣、元符三个年号,他在位的十五年,可以清晰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:
一是英宗高太后垂帘听政时期,年号元祐,为期八年,高太后掌控朝政,重用旧党,打击新党,尽废宋神宗时期的熙宁、元丰新法,宋哲宗形同傀儡;
二是宋哲宗亲政时期,年号绍圣、元符,为期七年,他启用新党,尽逐旧党,绍述父亲的熙丰新法,励精图治,富国强兵,使得宋朝国力达到巅峰。
宋哲宗在位期间,国际形势和民族关系十分复杂。
北方有辽并立,双方处于和平局面,并未爆发军事冲突;西北有西夏并立,双方战争持久不断,宋朝占据战略优势,迫使西夏屈膝求和;
再有吐蕃诸部,与宋朝亦敌亦友,时和时战,但无力形成威胁;西南有大理,偏居一隅,与宋朝交往甚少;女真生活在辽东,饱受辽国压迫,正在悄然崛起。
正是这种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民族矛盾,给了金庸创作《天龙八部》最好的历史背景。
宋朝与周边政权的形势和关系
宋哲宗时期,是宋朝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,一改积贫积弱、外战外行的颓势,对外采取战略攻势,军事和外交表现十分强势,打的西夏求和、吐蕃臣服,辽国也不敢轻举妄动。
1、辽:幽云十六州的你争我夺,澶渊之盟的百年和平
辽为契丹人所建,历史比宋朝更早。
中原还在五代更迭,十国并立时,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就统一草原,建立辽国,多次统兵南下,进攻幽州(今北京),但都被中原政权打退。
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继位后,继续进攻幽州,仍然屡战屡败,直到公元936年,才以出兵帮助石敬瑭为代价,不花一分一文得到梦寐以求的幽云十六州。
得到幽云十六州,极大促进了辽国的文明进程,也使他得到了南下中原的重要基地;
失去幽云十六州,使得中原政权失去了最重要的战略屏障,故而幽云十六州成为辽国和中原政权的争夺焦点,后周世宗柴荣曾率军亲征幽州,无奈因病早逝,功亏一篑;
宋太祖赵匡胤忙于削平割据政权,未暇出兵北伐。
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,致力于收复幽云十六州。公元979年,赵光义亲征幽州,遭遇高粱河惨败,收复幽州的初次努力宣告失败。
公元986年,赵光义发动雍熙北伐,三路大军并举,试图收复幽云,却在岐沟关之战中惨败。赵光义两遭大败,此后再也没有向辽国主动进攻。
宋太宗、真宗在位期间,是宋辽军事冲突最为剧烈频繁的时期,双方大仗小仗打了无数次,宋军有两次大举北伐,辽军有五次大规模南侵。
频繁的宋辽战争呈现出一个显著规律:谁主动发动进攻,谁就以失败告终。
这个规律充分说明宋辽双方实力十分均衡,宋朝无法收复幽云,辽国也无力扩大地盘,不停的打仗对谁都没好处。在这种均衡态势下,公元1004年,宋辽双方达成澶渊之盟。
12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