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,浙江宁波、福建泉州等地接连曝出“铼钨黄金”造假案:不法分子将金属铼与钨按特定比例掺入黄金,制成外观与足金无异的“金饰”,通过寄卖行、回收店流入市场,涉案金额超百万元。这种以稀有金属铼(Re)和钨(W)为核心的造假手段,正成为黄金市场的新隐患。
一、铼钨黄金的“伪装术”:物理性质高度重合
铼与钨的掺入之所以能以假乱真,源于其与黄金的物理性质高度相似:
密度接近:黄金密度为19.32g/cm³,铼为21.02g/cm³,钨为19.25g/cm³。三者密度差异不足10%,仅凭手感或普通称重难以区分。例如,泉州某回收店曾购入一枚“足金戒指”,实际含金量仅70%,铼含量高达30%,但重量与足金几乎一致。
熔点与延展性:黄金熔点为1064℃,而铼的熔点高达3180℃,钨为3410℃。掺铼黄金在熔炼时会产生大量烟雾,流动性差,表面附着灰黑色杂质,但普通火烧检测无法识别。此外,铼的延展性极佳,可与黄金一样被加工成薄片或细丝。
化学稳定性:黄金不溶于任何酸,而铼虽能抵抗王水腐蚀,但可在浓硫酸中缓慢溶解。这种特性使得传统酸洗检测法对铼钨黄金失效。
二、造假逻辑:利润驱动下的“科技狠活”
铼钨黄金的泛滥,本质是利润与技术的合谋:
成本低廉:黄金价格长期维持在600元/克以上,而铼的价格波动较大,2023年约为525元/克,钨的价格更低至0.3元/克。掺入30%铼的“黄金”,成本可降低40%以上。
检测漏洞:传统光谱仪依赖预设元素库,若未录入铼的特征谱线(如Re-La 8.561keV),检测结果会将铼误判为黄金。例如,宁波质检院曾检测一件“足金项链”,表面检测达标,但横切面显示铼峰,揭示了掺假的非均匀性。
工艺升级:早期掺假多为“金包铼”或颗粒状混合,易被识别;如今造假者将铼粉碎至粉末状,与黄金均匀融合,甚至伪造检测证书,形成“科技+心理”的双重诈骗。
三、市场抵制的三大核心原因
消费者权益受损
铼钨黄金的隐蔽性导致消费者在购买、回收或投资时面临巨大风险。2024年,河南鹤壁3家回收店因收购掺铼“金项链”损失6万余元;泉州罗女士以6850元回收的“足金戒指”,实际价值不足4800元。此类案例暴露出普通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下的脆弱性。
展开全文
行业信任危机
黄金珠宝产业高度依赖信誉,而铼钨黄金的泛滥正侵蚀这一根基。深圳水贝市场作为全国黄金珠宝集散地,2025年7月曝出多家金珠含铼超标,引发消费者对“水贝造”的集体质疑。商家虽启动自查,但行业声誉受损已成事实。
法律与监管滞后
现行《贵金属饰品质量标准》未明确铼的掺入上限,导致执法缺乏依据。此外,铼的工业用途(如航空航天高温合金)使其流通环节复杂,追踪难度大。例如,犯罪嫌疑人可通过购买工业级铼粉实施造假,规避原料来源审查。
结语:黄金市场的“科技与狠活”之争
铼钨黄金的兴起,是科技造假与反制技术的博弈,更是市场诚信的试金石。当黄金的金融属性与工业属性被滥用,当稀有金属成为欺诈工具,唯有技术升级、监管完善与消费者觉醒三管齐下,才能守护“硬通货”的纯粹性。正如水贝商家所言:“宁可少卖十克金,不可毁掉百年名。”在这场真假黄金的较量中,诚信与透明,才是行业永恒的底色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